【中国摇滚唱片100张 之八】

28.《天色将晚》
其实小柯的音乐算不上是传统意义上的摇滚。他只是一个专注于自我风格的音乐人。这张专辑全部是他本人作词作曲的创作专辑。而专辑里的一些歌曲风格却有着和摇滚内涵异曲同工之妙。
说起来很难将小柯的音乐风格归之于哪一门类,因为他的音乐融汇了古典、流行、Jazz、Funk、Blues、Folk等多种曲风,而他本人又是一位集演唱、作词、作曲、编曲、演奏、制作于一身的才子,我对小柯的音乐有一种难以掩饰的钟爱,或许他的音乐不太流行,但他的音乐对于中国原创乐坛的意义却将是十分深远的――哪怕在今天人们还没有很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
小柯其实更像一位平民音乐人,却并不完全的摇滚。他的音乐总是在让人感动和怀念,流逝的岁月在小柯那缓缓流动的钢琴中逐渐凝固成了泛黄的影像。蓦然回首,天色将哓,而心头的怅惘却依然挥之不去……
我们可以不去界定他的音乐,因为就音乐本身来说,能让人一遍又一遍的在听觉中感动就已经足够了
clip_image001

29.《不要匆忙》
从台湾人制作的第一张摇滚乐合辑《中国火1》到本地策划的首张摇滚乐合辑《摇滚北京1》,骅梓似乎总是被视为是碟中新声的代表,组建第一支乐队算起,骅梓已经做了十二年的音乐, 1996年出版的个人专辑《不要匆忙》标志着骅梓在尝试自己走出来要去创造。骅梓是一个从来不肯招摇的摇滚艺人,也只有他敢于理智中肯的说出“崔健没有天分”这样的话来。
可惜的是《不要匆忙》并不好,早期的骅梓用他干净素雅的音乐元素表达着他简单的梦想,而当梦想只是梦想的时候,执着便成了固执。我们可以说《不要匆忙》的音乐没有任何的明显特点。缺乏彻底性可能是骅梓最致命的弊病。
可能对骅梓来讲,做音乐是一件很崇高的事情,而这种思想的不断重复加深耽误了骅梓的音乐,原因就是他把音乐太过于理想化,而他所理想的音乐却从来没有出现过。相比之下,《不要匆忙》虽然只是平庸之作,却表达了骅梓对音乐的追求和渴望。
clip_image002

30.《人人都有个小板凳,我的不带入二十一世纪》
最早听到的是这张专辑里面那首《欢迎受听广播》,真是喜欢的不得了,开始关注他以后打死我也认为胡吗个在他的摇滚事业中绝对不会失败!1999年4月,终于盼到了他这张专辑《人人都有个小板凳,我的不带入二十一世纪》正式出版。
这个来自鄂西的名叫胡吗个的年轻人创造了一个令每个音乐人汗颜的伟大奇迹,这个奇迹是颠覆性的,在这张名叫《人人都有个小板凳,我的不带入二十一世纪》的杰出专辑里,胡吗个用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写实主义的手法唱出了自己的声音,表达了一种最深切的人文关怀。让我们每个人反观自身尴尬、悲哀、平凡、猥琐的生存状态。
可喜的是,胡吗个幽默的个性使整张专辑充满了张力,每每我都会为其中出人意料、苦中作乐的戏剧性笑出声来,他的嘲讽和自嘲使他立于不败之地,所有的庄严、神圣、规则在这里被消解得一塌糊涂。而音乐,任何现成的音乐形式都无法套入这张专辑,因为他的音乐太实验性,太行为主义,太散文化。
其实摇滚并不是严肃,相信每个真正喜欢摇滚的人都会喜欢胡吗个。喜欢他看似漫不经心的“简约摇滚”。
clip_image003

31.《我快乐死了》
陈底里算是老牌中国独立音乐人,他的音乐以电子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而其在吉他演奏方面亦有突出表现,曾被誉为是“DNA变种的吉他鬼才”。他就像是摇滚界底唐吉珂德,高喊精神万岁的他1988年便出了这张《我快乐死了》。就像很多人说的一样,陈底里应该去作电影音乐,因为听陈底里的音乐,应声人耳的感觉是:它们是一组音效“蒙太奇”。
在西方现代音乐发展中,以“噪音音乐”和“电子音乐”,对音效的把玩为最,陈底里无疑从中受到启发。他的专辑是纯音乐型的,虽然还略显粗糙,但却不是那种死死的没有生气的电子产物。于是在他的专辑里我们听到他纯音乐境界的自由追求,为中国摇滚打开另一个新鲜的空间。
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在意了陈底里这张专辑里面的歌词,反正我是基本没记住什么。好在我喜欢的是专辑里陈底里所营造的纯音乐氛围。可惜,由于行事低调,更由于其实验态度,作为实验音乐家的陈底里和他的《我快乐死了》远未得到更多的喝采。
clip_image004

0 comment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