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厚道,转载请注明来自猫扑(mop.com)
http://dzh.mop.com/mainFrame.jsp?url=http://dzh.mop.com/topic/readSub_7962947_0_0.html
17.《赤裸裸》
郑钧可能是中国流行音乐中最有人缘的歌手了。无论你说他是流行歌星也好、摇滚乐手也罢,都不会有太多人反对。毕竟郑钧是靠摇滚乐起家的。玩的也是欧美那一套。
1994年《赤裸裸》时候的郑钧还是完全属于摇滚,放弃了出国的机会坚持留在国内创作自己热爱的音乐,并且有自己的音乐理念和创新思维,他的第一张专辑《赤裸裸》发行,即突破了100万张的发行量。可以说郑钧对于中国摇滚的发展,走出异区向大众靠拢还是起到了积极并且十分重要的作用。满大街都喉着要《赤裸裸》的《回到拉萨》的那个时候,无论你承不承认他当初做的是不是摇滚乐,最起码郑钧让更多人明白了,摇滚其实并不那么难以接受。
1994年的郑钧27岁。正是理想在胸中冲撞激情在心中燃烧的年纪。在他的音乐里就有那么多年少轻狂的冲动和放荡不羁。即使现在我们听《灰姑娘》、《极乐世界》、《赤裸裸》的时候依然可以感受那个时候郑钧的可爱和完全沉浸在自己热爱的摇滚乐中的那份痴迷。
《赤裸裸》是郑钧最完美最出色的专辑,那个时候的他和他的音乐也是赤裸裸的,没有那么多的商业和迎合,或许可以把郑钧叫做“偶像级的摇滚歌手”,但是他对中国摇滚乐的挚爱与探索是流淌在血液缠绕于灵魂中的,并且根深蒂固。
《赤裸裸》实在是一张非常优秀的唱片。27岁的郑钧凭着对音乐的深刻领会与热爱,用勇气才气和生气真诚的向听者奉献了一张难得的好唱片。听这张唱片,你会发现理想溢满胸腔。
18.《第三只眼》
如果说郑钧的第一张专辑因为太多人因为他的出现而欣喜,蒙蔽了他自身很多的缺点,那么冷静下来的人们会在《第三只眼》这张专辑里发现郑钧那些显而易见的缺点和不足。
郑钧不是在玩音乐,他很认真,于是他的认真在这张新专辑里让大家发现了他的笨拙。就像一个爱讲笑话的人总给别人讲同样的笑话,还能指望人家笑出来么?
在《第三只眼》里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记住那些朗朗上口几近童谣的旋律,但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在这些随口调之后的是郑钧在作曲上面的先天缺陷,民谣与布鲁斯的框架几乎是郑钧作曲的全部。即便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用了佤族合唱作为曲始,即便是《迷途》在一开始就用了一段很纯粹的古琴,即便是《第三只眼》的开头就是一段SITAR琴,试图用典型的印度氛围更营造出一种迷幻的味道,但是这一切一点不显大气的小伎俩被使用的那么稚嫩和笨拙。
《第三只眼》的郑钧没有我们期待的创新和提高,只是在重复自己,甚至失去了《赤裸裸》中的激昂和生气。唯一值得反复倾听的就是那首《门》,一首主题和造词上都不算新鲜的音乐,竟也能在郑钧的气质中化腐朽为神奇。还有编曲上如泣如诉的大提琴。
19.《怒放》
1999年4月1日,郑钧第三张个人专辑《怒放》由上海音像正式发行,上市不到五天,第一批二十万盒卡带全部被一“抢”而光。无论怎样,这在中国的摇滚音乐界应该算是一个奇迹。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真的喜欢郑钧,还是冲着他的名气去购买的,作为郑钧音乐比较敏感的一位拥趸,在听这张新专辑的时候,我是从激动到愤怒再到失望最后到无奈。最后几乎捏着鼻子听完整张专辑以期待能发现哪怕一首让我有些欣慰的歌曲出现。最后简直气得我准备听《纤夫的爱》来折磨自己一下了!
本来以为郑钧在沉寂许久后,能等待来他的厚积薄发,没想到我等来了一个离摇滚越来越远也离曾经的郑钧越来越远的民谣歌手。当然,我们能听出来郑钧在《怒放》里在努力的尝试,改变和创新,但一切却给人感觉在迎合,不知道是在迎合制作人还是迎合大众。反正除了声音和偶尔的灵光乍现,我没有在专辑里找到郑钧的影子。
《怒放》里,郑钧依然在玩弄自己的那点小聪明,舍弃了中国民族乐器的美妙,整张专辑完全成了西方音乐的傀儡:硬摇滚,欧洲后现代的室内乐风,重金属还有Grunge,郑钧开始了一味的模仿,于是迷失了自己,可能还忘记了自己曾经想要的郑钧音乐。于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一幕终于发生,《怒放》之后,郑钧在我们的摇滚视野里“凋谢”了。
0 comments:
发表评论